“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8篇-ag真人国际官网

| 福萍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有哪些?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1

“仁医之星”荣庆江:扎根基层无悔坚守,医者仁心情暖患者

“服务非常周到,我们对治疗效果很满意,感谢您对患者的精心医治!”近日,在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埭镇东桥卫生院),患者黄女士将一面印有“医德高尚树楷模、一身正气暖人心”的锦旗送到疼痛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荣庆江的手中。

鲜红的锦旗、烫金的大字,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东桥卫生院开设全区首个疼痛专科门诊以来,荣庆江收获了众多病患的信任与感激,曾获评“江苏省省级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相城好人”“相城仁医之星”等荣誉称号。诊室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诉说着患者和家属对荣庆江医者仁心的敬佩和感谢,以及对东桥卫生院医疗工作和服务水平的肯定与赞许。

显担当,找准“痛点”精准诊疗

43岁的荣庆江在东桥卫生院工作了十余年。东桥卫生院位于黄埭镇望东路92号,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中医康复为一体,坚持“大全科、小特色”的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做好特色医疗。通过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东桥卫生院于2017年成立了相城区首个疼痛专科门诊。

“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长期的疼痛刺激,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构,导致疼痛的敏化,有了疼痛必须及时诊治、有效控制。”作为骨干医师,荣庆江擅长运用“肌筋膜触发点技术”治疗软组织疼痛,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精准可视化治疗,为不少骨关节痛、软组织疼痛、颈腰椎痛、神经痛等症状的患者解决病痛。

“治好后,现在头再也不痛了。”来自黑龙江省的宋女士说,自己曾饱受头痛之苦30多年,每天口服止痛药,时间长了止痛药已渐渐耐药,需要不断加量,经荣庆江2次治疗,她的头痛得到了痊愈,宋女士激动万分。一位父亲了解到东桥卫生院疼痛科的疗效后,联系远在国外工作的女儿回国治疗困扰多年的头痛,通过荣庆江5次治疗,效果非常好;一位14岁的小姑娘因为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到了神经,一直有手麻的症状,荣庆江为其治疗3次后,不再有不适感……

通过患者的口口相传,荣庆江每次出诊都会有一批初诊患者“慕名前来”。除了本地居民,还吸引了来自苏州其他区县以及国内多个省份的众多慢性疼痛患者。

十多年来,荣庆江还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等,不断给自己“充电”精进疼痛治疗技术,提高科室的诊疗水平,他说,“医学之路,学无止境,不断的学习只为更好地服务患者!”

践初心,仁心仁术“医心”为民

“始终保持初心,用仁心仁术为每一位求治的患者解决问题。”在患者心里,荣庆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

被治好病痛的患者多了,前来送锦旗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每一面锦旗、每一声感谢的背后,还有着一个个感人的医患故事。“不但帮我治好了病,还帮我垫付了医疗费。”80多岁高龄的陈大爷到门诊看病,着急出门忘记带医保卡,身上也没有现金,得知情况后,荣庆江毅然为老人垫付了诊疗费。

这些年,医患“一家亲”的暖心故事在荣庆江与患者之间持续上演:年迈的孙奶奶患有严重的颈椎病,腿脚又不灵便,治疗结束已过中午下班时间,荣庆江心疼老人转乘公交车,利用午休时间自己开车送老人回家;因为就诊患者多,加号拖班两三个小时是常事,但无论多么忙,荣庆江都会认真看完每一个病人;经常为了给病人看病错过吃饭的时间,候诊的患者们也会心疼地提醒荣庆江先去吃饭 …… 荣庆江感言,“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不只是医生把患者当成家人,而是通过我们医者的贴心服务,患者不知不觉中也把我们当成了家人。”

如今,不少患者及其亲友还主动加上了荣庆江的个人微信,经常会把自己身体的一些不适症状、检查结果,通过微信告知于他。面对患者的线上咨询,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休息的情况下,荣庆江随时线上答疑、耐心回复。

“医生不但要有过硬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这样才能受人尊重,医院的影响力也会不断提升。”东桥卫生院副院长龚明介绍,目前,东桥卫生院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努力为推动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基层医疗机构应有的贡献。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2

承生命之重 怀医者仁心

这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之一,关乎生命、关乎希望、同样关乎未来,这个职业是儿科医生。

杨丹,民盟盟员,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一名普通的医生,在儿科工作的十余年,始终有着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对患儿的无限的关心和爱护,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临床诊疗工作中,视事业如生命,待病人如亲人,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一名儿科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曾多次获得“优秀医生”和“优秀总住院医师”的荣誉称号。

与患者感同身受 医术上精益求精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杨丹始终铭记医者仁心,真诚为患者服务。儿科是最繁忙的科室之一,患者多、小儿病情变化快、急重症多,孩子一人得病,全家人紧张、焦虑,儿科医生成了高压力、高风险的职业。

为了能给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杨丹将提升自我放在第一位,苦修医书,不断精进技术。忙碌的工作之余,只要有学习机会,她都不会放过,一有新技术她就会立即查阅专业文献,对照实践进行研究。

在她自身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杨丹积极带头,带动身边人自觉学习,鼓励实习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当地医学界发挥了良好的创新示范带头作用,特别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进修期间,极大地开拓了她的视野,为新业务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妙手仁心践初心 只为患者谋福音

儿科被称为“哑科”,儿童患者不会和医生交流,给诊疗过程带来不少难题。儿科医生又忙又累,而且普遍缺乏成就感。

根据儿科的这些特点,杨丹在每天的工作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手要勤、嘴要勤、腿要勤。从医二十多年来,无论上班还是下班,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病人需要,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患儿身边。在诊疗过程中,她坚持仔细检查,规范用药,不开大处方,多年来一直保持全院平均处方费用最低纪录。“诊断准,药费便宜。”良好的口碑让杨丹这个名字在众多家长中广为流传。

由于经验丰富、医术高超,对待病人又十分地亲切。虽然工作十分地辛苦,但只要看到孩子在她的精心诊治下恢复了健康,蹦蹦跳跳地出院,就是杨丹最幸福的时刻。

在患者及家属眼中,杨丹既是医生,又如亲人。

精慈仁医献爱心 扶危济困惠民生

杨丹的从医原则是“有钱没钱都给病人看病”,也是她毕生的追求。

杨丹是一位无私帮助病患,以关爱弱势群体、助人为乐为己任的医者。行医十几载,她不仅用医德医术来帮扶弱势、济贫扶危,在公益事业的投入也从不吝啬。

有一次周末上门诊,来了个少数民族的患儿,由于语言不通,沟通交流困难,看着患儿焉哒哒的样子,杨丹凭借多年经验,联合多个部门对患儿进行精准诊断。住院期间,因家庭困难、生活拮据,患儿母亲吃不好,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导致患儿脸色蜡黄,杨丹以身作则,带头为患儿家属捐款捐物,并时不时送餐,直到患儿好转出院。

疫情期间,她和所有医护工作者一样,白天在病房工作,晚上到儿科发热门诊坐诊,严格按照医院的疫情防控要求,严防死守好第一道防线。“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仁爱的情怀。”杨丹用爱心传递着真情,在默默奉献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突出的履职能力成为张掖医者的一个标杆。

心怀仁爱,坚韧笃行。杨丹像婴儿一样吸吮着知识,用优质的服务浇开一朵朵盛开的小花,用灿烂的微笑照亮冰冷的病房,以患者为先,以奉献为荣,默默地用一份忘我的情怀展现了新时代年轻医生的风采,用行动关心患者健康不辜负性命相托的重任。

作为民盟盟员,她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为甘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践行民盟盟员的职责。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3

高新区疾控中心的陈公民是一名基层党员医务工作者,从医30载,一直扎根于基层医疗机构,坚守外科临床工作,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立志当好百姓的健康“守门人”。1997年,陈公民带头创立青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先后开展手术近万例,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全市率先完成预防接种门诊智慧化全覆盖,“八苗”全程接种率连续九年保持在96.89%以上,位居全市第一。2022年11月,在全省疫苗接种工作中成绩突出,被省卫生健康委评为先进个人。

医者仁心 热血担当

2000年夏天,陈公民在日常的坐诊中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胆石症患者,说自己没有经济条件去大医院做手术,怕拖累了家庭,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这里,希望能挽救他的生命。当时,在基层还没有开展这类手术的先例,陈公民多次召开手术团队的讨论会,形成了成熟的手术方案,经过4个小时的精细操作,最终顺利完成手术。事后,老人激动地眼含热泪,攥着陈公民的手说:“陈大夫,你救了我的命,救了我这个家啊。”在勤于钻研业务的同时,陈公民坚持献血28年,用热血诠释医者仁心,挽救患者的生命,获得2020-2021年全国无偿献血奖金奖,2021年9月,被市卫生健康委评为“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身先士卒 逆行先锋

疫情发生以来,陈公民被紧急抽调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作为指挥部重要成员,期间,参与现场处置突发疫情应急事件50余起,制发和指导各单位制定疫情应急预案、全员核酸检测方案163份,落实疫情重点地区来人“应检尽检”累计630余万人次。高强度工作同时,陈公民还积极参与核酸采集、疫苗接种和物资调配等工作。同事们回忆,疫情防控期间,陈公民天天住在单位,每天凌晨4点多他就起床了,着手安排核酸检测人员到岗的工作,并且主动担任起疫情指挥部的话务员工作。群众的咨询电话不仅多,且咨询内容杂乱,有的语气急躁,言语尖锐,陈公民总是以平缓的语气耐心劝慰,即使每天接电100余次,也从未抱怨过。看到双眼熬出红血丝还冲在防控一线的他,同事纷纷建议他多休息,陈公民的回复则始终是“我们辛苦一点儿,老百姓就能多一些安心”这句话。2021年10月,被中国社区医学学会授予“抗疫先锋”。2022年8月,被市卫生健康委委派以总领队带领全市200名医务人员,支援菏泽市疫情防控工作,被菏泽市授予“抗疫先锋”。同年9月,被省卫生健康委授予“全省新冠疫情信息报告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

业精于勤 业务能手

陈公民在工作中坚持潜心科研、矢志创新,紧跟医学前沿,追踪国内外医学新理论、新知识,积极钻研新业务、新技术,先后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6篇,荣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次,多次参加市总工会、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技术比武表彰,充分起到党员模范和行业模范的带头引领作用。2019年12月,在全市食品风险安全监测岗位技术比赛中荣获技术标兵。2022年10月获“全市新冠防控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

“白衣执甲,不负韶华”,面对疾病困扰患者,他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面对新冠病毒肆虐,他不分昼夜奋战一线,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强屏障,用精湛的技术和忠于职守的执着,践行护佑人民健康的职责使命。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4

朱建波

用心诠释对医生职业的赤诚与热爱

2023年“滨州好医生”

2023年“滨州最美健康卫士”

朱建波,他是滨州市人民医院东院区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领头人,也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自2007年踏入医疗行业,他便师从“中国好医生”欧阳修河。

每当提及朱建波,人们总会联想到他那几乎刻在骨子里的勤奋、刻苦与探索的精神。在遥远的坦桑尼亚扶贫援医时,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希望。而当新冠疫情肆虐,他更是披星戴月,担当重任。

从医路上,人们往往只会看到鲜花与荣耀,但那背后,是他一路走来的坚韧与努力,是他对医术的坚守与对生命的热爱。

他是坚韧不拔的医者

无私奉献于援外前线

2013年,35岁的朱建波响应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号召,踏上了远赴非洲坦桑尼亚的援医之旅。

在那里,高大的乞力马扎罗山脉投下长长的影子,而炎热的赤道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坦桑尼亚的自然环境与朱建波生活过的任何地方都不同,短短两年内,他便身染疟疾长达8次,每一次都如一场与死神的舞蹈,高烧、寒战以及腹泻反复席卷他的身体。但朱建波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把这些苦痛当做了自己的勋章。

在那片资源匮乏的土地上,朱建波用实际行动解释了什么叫做“医者仁心”。遇到疑难杂症,他会组织专家和当地医生讨论。创新性地使用输液器为胸腹水患者引流积液,让当地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智与决心。

坦桑尼亚马腊省的穆索马医学院听闻了这位中国年轻医者的大名,于是发出邀请。朱建波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对他的讲座评价颇高。

他是逆行而上的勇者

为守护生命不懈努力

2022年的冬天,面对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朱建波再次冲在了最前线。曾在非洲战胜疟疾的他,此时再度展现了他不凡的勇气。

他主动要求开设新的病区——呼吸四病区。夜里的医院,灯火通明,疲惫的身影忙碌穿梭,电脑前的键盘声、病床边的呢喃声如同夜的乐章,而朱建波则成了被兄弟科室赞誉为“风火轮团队”的领头羊。当东院区第3个呼吸病区应运而生,朱建波面对的是每天超过140名的病患。

但是,即使是再长的夜晚,也终会迎来曙光。在朱建波和他的呼吸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顺利度过疫情高峰。这场战“疫”,对于朱建波无疑是一次锻炼和考验。但是,从技术到团队合作,他们都得到了质的提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了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继续前行。

他是勇攀高峰的学者

提升自身才是立足之本

治病不仅仅在于医者的热情与服务,真正的核心还在于医术的精湛与深入。于是,在忙碌的日常医疗工作之外,朱建波与其团队始终坚持每周集体学习,这已成为科室中沉稳而长远的习惯。

每逢周三的早晨,朱建波总会提前1个小时抵达医院,因为这是他们科室的学习之日。清早7时,示教室内已经是座无虚席,科室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准时集合。每个医生都会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大家展示最新的、高于5分的sci文章中的医学进展。

在这个科室里,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学者,勇攀医学高峰,不断提升自我,引领全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发展。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5

在幽僻安静的鹿胎山南麓,有一栋红墙粉砖、圆形拱门的西式建筑,这就是芷湘医院——现嵊州市人民医院的前身。对于嵊县人民来说,这不仅是看病配药的医馆,亦是普世救人的善堂,而这所医院的创办人——王邈达更是秉承着“医精德诚、廉洁在心、以诚为本、兼而为善”的王氏家训,造福桑梓、治国医人。

1878年,王邈达出生于嵊州市甘霖镇白泥墩王氏。王氏一族家风淳厚,家教极严,其父王芷湘是远近闻名的善人,时常救济邻里,施粥散药。一年寒冬,几个从北方逃难来的乞讨者晕死在街边,王芷湘立即命人开设粥铺救济灾民,又免费赠与棉衣蔽体,让他们不至于客死异乡。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王邈达也秉承父亲教诲,时常为乡民免费诊治,医术闻名遐迩。

上个世纪初,浙东地区的嵊县、新昌、上虞等地频发瘟疫,土地荒芜,饿殍遍野。王邈达闻讯后,立即赶往疫区义诊,他目睹了百姓缺医少药、苦不堪言的惨状,决意尊父遗志弃儒从医,建造为百姓治病的芷湘医院,承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建院之初百废待兴,购地建房、添置医疗设备,再加之聘请名医、人力前后共花费二十万两纹银,为此王邈达几乎散尽家财。战争岁月风雨飘摇,芷湘医院历经三毁三建,但无论多难,王氏族人始终坚持在每年王公芷湘诞辰之日,免费施诊一天,分文不取。

除了办医救人,王邈达还致力于振兴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可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淡泊名利、不贪私财,无有官亨之念。1936年初冬,蒋介石在西安病重,名医齐集,救治仍无起色。当时,最高当局派专员赴杭请王邈达会诊。王邈达出于为中医争气的念头,毅然前往西安。蒋介石病愈后,欲以重金酬谢,王邈达婉然拒绝,却趁机向蒋介石慷慨陈词,提请当局撤销取缔中医、中药的政令,最终挽救了中医、中药被废之厄运。晚年回忆起当时情形时,王邈达告诫子女:“名利犹如粪土,疏离它就洁净,亲近它就遗臭万年。”

建国后,王老年事渐高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一面临床诊治、著书立说,一面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献计献策。1953年,王邈达上书建言卫生部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带头将藏书250部共计1692册悉数捐献给国家。半个世纪后,王邈达之子王效乾承父辈家风,将家族流传百年的医药秘方“巳戌丸”无偿捐献给嵊州市人民医院。“我们兄弟几个不曾忘记父辈的初心和家规家训的教导,也希望为家乡人民做些贡献。”王效乾说道。

“为医之道,在明医理,在尽仁,两者皆以诚为本。”从医六十余载,王邈达始终怀着医者仁心,坚持处方用药不求奢华、但求为病家着想,让所有人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在个人生活中,他食不求甘、坐不重席,常常节衣缩食,但遇上义赈却一定倾囊相助。晚年他更是将自家住所命名为“兼善堂”,两侧楹联自撰“丰乐桥头欢乐巷,行善家传兼善堂。”用于勉励自己和家人。

王邈达用言传身教告诉子女,要以忠恕仁厚为本质,谦逊处事善待人,救病扶贫,乐善好施。在王氏家风的影响下,其弟王晓籁坚持“兼善天下”,资助家乡修建小学、托儿所。在抗日救亡时,往来于香港、成都等地,多次接收、转发侨胞捐献的抗日款项和物资,不求回报。其子王效乾始终铭记“廉洁在心,以诚为本”的家训教导,十余载教书育人,连家长种植的蔬菜水果都未曾收过一次,他一心为教育,一心为孩子,撰写专著50余部,荣获“杭州市劳模”等多项荣誉。其余王氏后辈们也大多从事教师、医生等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着不平凡的贡献。

时光荏苒,如今,芷湘医院治病救人的场景已尘封进历史的卷轴中,但王氏一族“明医理、尽人仁,守诚信、崇廉洁”的医者仁心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滋养着王氏后人,浸润着剡溪大地。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6

王晓玲,仪征市新集镇八桥村村医。四十多岁的她,看上去还是那么文静、干练、充满青春的朝气。一直以来,王晓玲都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姐姐眼里的甜小妹。谁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她会成为八桥村民心中最为亲切的“自家人”——她是一位技术娴熟的护士,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医生,更是一位让人放心暖心的导医顾问。

一、__,甘做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王晓玲,可谓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后来姐姐也选择了医疗职业。也许是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也许是骨子里的热爱,初中毕业时的王晓玲很自然地选择卫校。三年的孜孜不倦,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顺利地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

原本只是为了到村里去锻炼锻炼的她,一去竟然就成了永远。当年身为镇卫生院院长的父亲,若为自己的宝贝女儿调动一下工作,绝非难事,然而,王晓玲一次次地婉言谢绝父亲的关心。

王晓玲从事村医二十多年来,带着那份青春的热情、医者的仁心以及那份难舍的责任,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

面对一直不变的平淡,每天都一样的环境和工作,王晓玲保持着一样的细致耐心、严谨务实工作作风。门诊出诊、打针治疗、微信咨询……二十多年来,王晓玲对村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为她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也是多年后,当父亲屡屡听见别人在自己面前亲切地称王晓玲为“二先生”时,那颗可怜的悬着的“父母心”才算放下了,从此,父亲也给了王晓玲许多许多的支持和帮助。

现在,王晓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可繁琐的工作常常使她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她说,每当面对丈夫和孩子时,她能读出他们眼中的理解和关心,可越是这样,她自己心里越愧疚。她知道,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工作,她得用心。

二、与时俱进,拓展村医服务的经纬度

王晓玲深切地知道,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对于村医的工作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满足工作需要。

可以说,王晓玲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没有间断过学习,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订阅医学刊物,收集医疗视频、图册,既能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能寻找机会请教专家名医。对王晓玲来说,多年来,晚上陪伴儿子一起学习,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让她感到幸福得习惯。

由于王晓玲的不懈努力,她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去年在“卫计委”举办的技能竞赛中,她夺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成绩面前,王晓玲从不骄傲。她永远保持着谦虚的学生姿态,与扬州三甲医院的许多名医建立“医疗求助”通道。工作中一旦遇到疑难,或在线求助,或立即转诊,急村民之所急,总是把村民的利益在第一位。她在工作中早已实现了1 1 n的服务模式,

三、牢记使命,做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

农村卫生所,在那些上了年纪出行不便的病人眼里,在整天忙于劳作的村民眼里,它就是一盏黑夜里的明灯,它能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农村卫生所服务村民,预防治疗相结合,能有效治疗一些常见病、小病,既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又方便了人民群众。因此,加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重要战略安排。

王晓玲身为村医,自然明白自己的责任,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总能积极认真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尽心尽职做好农村医疗事业的守灯人。每天,王晓玲早上六点多钟就去上班,中午也不休息,还要利用内网录入资料,晚上六点多才能下班,到家时间一般要在七八点钟左右。她从不抱怨。

每天,王晓玲面对五六十个门诊病人,她总能热情接待,精心诊治;面对上门诊治的病人,她从不爽约,细心服务;面对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村民,她手机时时畅通,随时连线。

王晓玲是一个有心人,她为村民服务,不怕苦,不嫌累,她根据村民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的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村医王晓玲对工作的责任心,对村民的爱心,还有她过硬的技术,为她赢得八桥村村民的信任,八桥村村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签约率在仪征市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来,王晓玲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也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卫生室应有的作用。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7

医者仁心的践行者

除夕、春节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年中最快乐幸福的日子,而2022年的除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一位普普通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来说,收获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这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全球顶尖医学杂志的特殊邮件,他的一篇个案报道被“annals of oncology”接收,即将正式见刊。该杂志在业内公认评判学术水平高低的sci影响因子中高达51.7分,位居全球肿瘤期刊影响因子前十名。能被该杂志认可,是对他近40年兢兢业业一线临床工作的肯定——他就是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胸部放疗二病区主任李杰。

与众不同的求业者——

1986年,作为山西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年仅20岁的他被分配到山西省肿瘤医院工作。在那个人人都争着干外科的年代,他毅然选择了在当时“谈线色变”的放疗科工作。当时肿瘤放疗历史还不到100年,放疗技术非常简单,给患者治疗只是在治疗部位体表画个框框,因而这个岗位也被人们戏称为“框框大夫”;设备防护也简陋,还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科室一位老主任就曾因为打了孩子一下导致手臂骨折。但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却非常重要,近70%的肿瘤患者需要放疗,许多肿瘤单靠放疗就可以治愈。为了拯救癌症患者的生命,减轻癌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痛苦,他置自身身体可能带来的伤害于不顾,坚持放疗专业工作,热爱放疗工作

一转眼30多年过去,他仍坚守在一线工作,苦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数以千计的癌症患者在他的努力救治下得以战胜癌魔,在他的热忱帮助下减轻了癌症带来的躯体痛苦,在他的精心抚慰下得到了心灵的安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爱岗敬业的医者——

良好的口碑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慕名而来的求医者,也使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患者救治中。结婚前,他全身心扎入病房,几乎包揽了全科几年的值班工作,大大减轻同事家庭负担的同时,收集大量患者病情变化的一手资料,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用最短时间提高自身临床诊治水平,也获得了患者认可。结婚后,从住院医到主治医、主任医师,从普通医生到科室主任,他一直坚持早晚查房,三十年如一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合理治疗和生活起居指导,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他给予了患者安全感,患者对他的信任与依赖也与日俱增。

他常说医患矛盾更多要从医务人员自身找问题,只要和患者沟通到位,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不仅从患者病情角度还要从患者经济和家庭社会关系角度去诊治,发生医患纠纷的概率就微乎其微。

严于律己的引路者——

辛勤的努力和付出使他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40岁就挑起了临床科室主任的重担。担任科主任后,他尊老爱幼,对老同志业务上虚心求教,生活上关心无微不至,对年轻人则扮演严师加兄长角色,推动了科室临床诊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科室年收治病人数从500人次上升到1500人次左右,诊疗技术从二维放疗发展到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等代表现代最先进的放疗技术,开展了放疗和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申报了国家、省、厅、院级科研立项十几项,发表了科研论文30余篇,获得省、厅、院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作为项目分中心负责人,与国家多个高水平医院包括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吉林大学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等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有些研究报告在美国肿瘤学年会、放疗年会做大会发言,被评为best of astro;参与全国多项专业指南编写,引领了山西放疗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扩大了山西省放疗专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之无愧被推举为山西省医学会、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会长。

他还是全国三大肿瘤专业学会——医学会、医师协会、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是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放疗专业委员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放疗专委会等委员会常委。也是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省级优秀专家,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无私奉献的仁者——

众多荣誉带来的不是更多的利益,而是更多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他牺牲休息时间,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加和主持各种学术会议,做各种主题演讲,把国内外肿瘤专业最新进展、最新技术融入日常临床工作,传授给基层同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初识他的人敬重他工作的严谨,熟知他后则更多惊艳他的多才多艺。然而对专业的过度投入,使他不管身处何处,脑子里永远装的都是专业如何发展,怎样才能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甚至半夜惊醒也常是因为学科发展和患者的诊断治疗。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已是一种奢望,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疏于照顾,更生出了对家人的许多惭愧。

身为普通人,他也曾有过几次落泪。一次是节假日放假前的最后一天,他因忙于工作没能及时去幼儿园接孩子,等处理完病人赶到幼儿园,整个幼儿园只剩下了他的孩子。而更多的几次落泪,则是在他精心治疗的病人离开人世时。他说:“最大的快乐是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最大的控制,最高兴的时候是治疗痊愈的患者多年以后来医院看我的时刻,那一刻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是同龄人的佼佼者,在肿瘤医院有多个之最——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最早在国外深造、最年轻的临床科室主任、最先开展体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研究……但他淡泊名利,获得的荣誉多与临床工作有关,每年的评先评优却都让给其他同事。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其他同志比我优秀,比我更需要对工作的肯定”。经常有媒体要对他进行采访,他都婉言谢绝。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会做到的。

这就是他,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临床医务工作者。

“仁医之星”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8

李有忠,男,1955年生人,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199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任平度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兼任潍坊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中医学理事,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五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兼任平度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李有忠个性憨厚,为人正直、诚实,与人相处真诚、热心、好帮助人,工作作风朴实,勤劳、严谨务实。四十年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恪守职业道德,凭着熟练的医疗技术,优秀的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赞誉及患者的称赞。连续多年荣获青岛市中医药先进工作者,青岛市终身中医药优秀人才。平度市、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度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1996年始担任平度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以来,团结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刻苦钻研业务技术。自1998年始连续几届被评选为青岛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医示范门诊”;“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特色专科”;“山东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是青岛市县市级综合医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连续多年被我院及青岛市卫生局评选为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

一、刻苦努力钻业务,苦练医术为病人

李有忠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立志,长大后象前辈一样为病人解除疾苦。197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至潍坊市益都卫校任教,校园环境虽然优雅,但心中总觉不能亲手为病人解除疾苦而少了点什么,于1980年毅然决然地调回平度市人民医院,跟随其父——平度市名老中医李从惠先生学习,深得其传。1980年冬参加潍坊市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学习1年。1983年到潍坊市中医院跟随潍坊名医郝怀清主任医师学习1年。20__年又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跟随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路志正、薛伯寿、冯兴华等老师学习,得到其亲自教诲。

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名医医案、各家著论,认真阅读有关医学杂志,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使很多疑难病人解除了病痛的缠绕。如崔家集镇崔家庄村崔某,是一名16岁的在校女学生,上体育课时发现自己身体出的汗为红色,后连续2个月一直持续不断,且症状越来越严重,穿的白色衬衫染成了血色,四处求医问药,一筹莫展,最后找到了李有忠主任,他凭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明确诊断为“血汗症”,运用中药汤剂先后治疗20天而痊愈。东阁街道办事处东关村的张女士,持续高烧一周不退,周身关节酸楚疼痛,皮肤呈现皮疹,输液服药未见丝毫改善,慕名找到李主任,在详细询问病情,细致查体后,确诊为“成人斯蒂尔病”,运用中西两法治疗,12天后痊愈。同和街道办事处贝赫切特病患者宋某,突然右下腹剧烈疼痛、发烧,被诊为急性阑尾炎而收住普外科准备手术治疗,李有忠会诊后确诊为血管炎血管栓塞所致,即刻转入中医病房,予以激素冲击和抗凝治疗,7天后痊愈,免去一刀之苦。中医药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他通过认真研讨和外出学习,率先在平度市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风湿免疫病,于20__年在中医科的基础上,创建了风湿免疫科,使很多风湿免疫病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很多患者深受其害,李有忠同志查阅了大量文献,从浩瀚的中医药堆里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创立了补肾壮骨通脉汤加介入疗法,于1997年在青岛市中医管理局科研立项,至今使一千多名患者得到了治愈。运用自拟补肾壮骨通络汤加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广大农村,有很多中老年人因长期劳作,患上了增生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痛苦异常,活动受限,自1984年始,李有忠运用自创的透骨止痛消肿汤熏洗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至今使2万多名患者得到了很好治疗。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善于总结临床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误,分析其原因,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了《自拟宣敛平喘汤加减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补肾壮骨通脉汤加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补肾壮骨通络汤加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的研究,获平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院内科技成果十二项。86年发表的《我治酒后胃痛》获首届山东省齐鲁杯优秀论文奖、98年发表的《祛瘀止痛消肿汤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获青岛市中医学会优秀论文奖。先后在国家、省、市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二、仁爱之心,服务病人

李有忠同志经常说:医为仁术,必怀大爱之心。医生面对的病人,很多因病痛地折磨而情绪急躁、焦虑、抑郁。医生在详细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心怀大爱,耐心细致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安抚病人,消除其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李有忠同志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病人不论贫穷、脏乱与否,一律平等对待,态度始终和风细雨,体贴关心。遇到疑难病变,经常废寝忘食地查找资料,寻到办法,想法设法为病人解除疾苦。为方便病人早上班,晚下班。病房工作时,经常遇到门诊病人到了下班时间赶来求诊,他毫无怨言地重新穿上隔离衣为病人诊治。

家住平度市麻兰镇70多岁的农民张某,膝下无儿女,因肠梗阻住进了平度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一次常规会诊后,结识了李有忠,从此与李有忠结下了深深的医患情缘。老人出院后,需要定期复诊,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来回看病连公交汽车都舍不得坐,25公里的路程,都是由老伴骑自行车带着老人慢慢过来。几乎每次复诊都到了下班时间才能赶到。可李有忠从不推诿,不管多晚,总是细心地扶老人坐下,倒一杯热水,认真细致地给老人看病。九年内,坚持给病人以中药为主的治疗,既节省了医疗费用,又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还有很多老年人活动不方便,尤其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出门容易感冒、摔伤,李有忠便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中为老人诊治,社区里的姜大娘、于大婶、张大爷等等,都是他上门服务的对象,老人们感激不已。有时病人来院看病,取药时发现钱不够,离家又远,李有忠经常拿出自己的钱为病人垫付药费,以免耽误病人的治疗,体现着一名医生的仁爱之心。

李有忠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并不富裕,但在20__年崔召小学改建时,积极捐款一千元,后又到张舍镇看望养老院老人捐款400元,救助贫困学生捐款500元,带领中医儿科党支部全体党员为崔家集镇贫困学子荆某捐款。

三、廉洁行医,用实际行动诠释良好医德

“带着感情下病房,凭着良心开处方”是李有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了这些年来中医科医护人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他告诫科内年轻大夫们说:“医生只有热情为患者服务的义务,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的权利”。本着这种态度,李有忠在给患者开药的时候总会左掂量右思考,中药?西药?还是中西医结合?怎样达到既保证疗效,又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于是在他的处方中为节省费用又达到良好的疗效,常常用便宜的三棱、莪术代替价格较高的炮山甲,用枇杷叶代替川贝。

许多病情严重的病人住进了中医科病房,经李有忠带领的团队精心治疗,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后,有些家属表示感激之余邀请其吃顿饭或塞一个红包之类的,都被婉言谢绝。他常说病人不容易,治病花费不少,回家康复还需调养,要多为病人着想啊!千万别为一些蝇头小利,丧失了自己的人格,丢弃了医生的医德!

李有忠从医40年来,情系患者,真情服务,无怨无悔,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的事迹,把医者的温暖送到了广大患者的心中,得到了广大患者真心拥戴,20__年被评为平度市十佳服务明星,其事迹在平度日报和广播电台进行了大篇幅宣传和报道。

李有忠他是一位平凡的医生,他热爱本职工作,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的上班,秉承一颗仁爱之心,练就一双妙手,以仁心仁术,带来万众安康。

12427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