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8篇-ag真人国际官网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怎么写?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1】
致敬劳模工匠|郑继雷:发扬工匠精神 焊出人生精彩
郑继雷是四川川润液压润滑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擅长焊接工作。18年的工作历练,让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一名高级焊接工艺工程师。
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郑继雷一直苦心钻研焊接技能和焊接专业知识,从生产一线开始干起。从最初苦练焊条电弧焊焊接锅炉开始,到现在开发焊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从生产车间焊工,做到高级焊接工艺工程师。
2007年底,郑继雷只身前往秦山核电站,完成产品安装调试,其中工作内容不乏组对、焊接、校形、装配,他成功参与完成秦山核电站更换顶盖的工作,得到法国客户的一致好评。
2012年,在生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科技进步项目产品中,郑继雷攻克许多焊接技术难题,涉及碳钢、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钴基合金、蒙乃尔合金等材质焊接,并取得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难度很大的ω型焊缝的问题解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用人工焊接方式成功代替了国外几百万的设备焊接。
2021年至今,郑继雷推动三新技术引入,成功引入手持式激光焊接、管道密封焊接、管道焊接专机、机器人焊接应用等,在解决生产产能瓶颈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其产品涉及的项目产值总额达7亿多人民币。
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郑继雷还将自己积累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给徒弟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带徒30余人,同时年均培训设计人员、质量人员、一线工人等100人次,为企业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冰凉的钢铁上焊接出火热的人生,这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成为郑继雷的人生目标。拿起焊枪的那一刻起,他就暗下决心,做工人就要做一名出色的工人,做焊工就做一名技术一流的焊工。他身上每一个被飞溅的焊花烫下的伤疤,都转化为在焊接技术道路上奋斗的动力。凭借敬业精神,他创造了突出的岗位业绩,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高级焊接工艺工程师,用高超的技艺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下一步,我还想尽量接触更多有挑战性的项目,争取更多的突破。”郑继雷表示,自己将在焊接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2】
田秀玲,女,汉族,1974年10月出生,初中学历,中共党员,化德县达远制衣股份有限公司工人。
田秀玲是从服装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1995年7月至今一直从事羊驼绒絮片服装加工销售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她积极向上,工作认真负责。在她的严格把关下,成立了质量和技术攻关小组,对原有生产流程进行了改进,制订了新的《服装生产工艺流程规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99.9%。技术改造后,原先一个组7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6个人就可以完成,合格率也提高了3个百分点,该工序节省人工1人,单位成本降低了14.6%。她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顾全企业的发展大局,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倾心奉献,创下了达远制衣股份有限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她的带领下,其他职工有条有序的开展工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当年企业生产产量首次突破50万件。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每天一进入车间,她就立即严格检查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情况,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半成品坚决否决;同时详细询问职工工作状况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迅速地配合相关部门予以解决、纠正。她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雨雪肆虐,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经常长时间的加班加点。她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顾全企业的发展大局,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而倾心奉献,创下了达远制衣股份有限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工作之余,她广泛阅读,积极关注社会焦点热点,提高了政治敏锐度和观察力,为做好本职工作莫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不仅为企业排忧解难,更为职工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帮助,同时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救灾救难。
她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所以更理解一些员工的疾苦,她不仅在工作中为同事排忧解难,在生活中,她更是主动帮扶困难员工,带头在厂内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是田秀玲工作的显著特点。2020年,厂内一名员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孩子上学没有资料钱,田秀玲把身上仅有的300元全部给了她们,并嘱咐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厂内有一位孤寡老人,生活十分贫困,平时舍不得吃穿,田秀玲经常从家里拿上米、面给老人送去,逢年过节厂里面给员工发放的慰问品,她也全部给了老人,让老人感觉到温暖和如同家人般的关怀。2020年她获得乌兰察布市五一劳动奖章。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3】
张 强
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
生产部副经理
作为我县高学历引进的技术人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付出,与企业同风雨、共命运,把制浆造纸工作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十年创新不止,十年追求不变,十年硕果累累,用自己的才华激情高唱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作为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张强深知产品质量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他积极向公司提出每年3次走访客户,认真向客户了解企业产品在使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进方法。通过与技术部不断沟通,制定方案,尝试对制浆造纸的工艺进行调整,并成功引入了防潮剂,使利华纸业的产品在防潮抗水性能得到提高,获得了下游客户的充分认可,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利华”品牌逐步树立起来。
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 张强 :“这个小窟窿的检查,就需要在复检的过程中去观察,一般是从暗的地方到亮的地方去观察这些纸面。纸面一旦检查不到,到客户那里一断纸,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会给公司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干一行,爱一行。张强在工作中有魄力、讲方法,利用所学专业和自身掌握的技术,编订了企业标准《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高强瓦楞质量标准》。为了公司产品更好的发展,他优化控制企业生产原料和工艺过程,达到了国际出口的欧盟标准,获得了第三方从事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鉴定的sgs认证,为拓宽下游客户打下坚实基础。
__,刻苦钻研。为了找到了理论上可部分替代淀粉的化学品,张强不分黑白的工作,反复进行实验尝试,最终他成功的找到了合适的化学品,减少了淀粉的使用量,每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10万元,大大减轻了企业与人口争粮的压力。
临沂利华纸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 张强:“没有质量这个纸就是没有市场,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不能够存活。想要有更加开阔的市场,就需要把产品质量控制在最好的范围之内,打开咱现在的国内市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张强的默默付出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肯定,并在2017年被推荐为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候选人、2019年郯城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郯城县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20年临沂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等荣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以过硬的成绩,当好制浆造纸行业的“弄潮儿”。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4】
皮进军:4次打破纸浆装卸世界纪录
1991年8月,皮进军从山东沂南一个偏僻小山村,来到青岛港成为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在一线奋斗了24年,一步步地当上了班长、副队长。近年来,皮进军带领团队创造了66项操作绝活、120多个员工品牌,总结提炼工作法26个,创出集团生产纪录150多项,4次打破纸浆装卸作业世界纪录。
皮进军在队里分管安全工作,他一直觉得,严抓严管就是对职工生命最大的爱护。这些年,凭着港口在沂南县的影响力,乡里乡亲慕名到港上工作的不下百人,仅皮进军所在的队就有二十几人,这其中,难免与皮进军沾亲带故。刚当副队长的那阵子,皮进军在安全管理上还有些顾虑,可经过队长的开导,他明白了不好意思管就是好人主义,就是对大家安全上不负责任。皮进军在职工大会上承诺,全队农民工都是我的亲兄弟,在查纠安全违章的处理上坚决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作为装卸工人,皮进军想的最多的就是多装快卸,散货灌包是装卸队经常干的活,在作业中皮进军发现套袋、缝口、码钩环节衔接会影响作业效率,为了提高效率,皮进军一有时间就一遍遍推敲灌缝包操作和码钩技巧,与队里的骨干们一起模拟演练,先后总结提炼了“捏、攥、拉、挤、塞、割”灌缝包六字工作法和“下腰、侧抓、扭身、借力、出手”五步快速码钩操作法以及“套袋位置要准、出货频率要匀、缝口掐线要齐、搬包站位要稳、行走路线要直、回程速度要快”提效要领,这套工作法在生产中应用后,每灌一包货的时间由原来的12秒减为9秒钟,一个班就能多干350吨,由此,皮进军所在的班组队创出了单班单箱1369吨生产新记录,至今无人能破。这一工作法还被集团命名为“进军灌包”首批员工品牌。
铝矾土装车是公司的主干货种,装火车疏运量巨大,为了确保火车行车安全,就必须对所装铝矾土进行平整,人工平1节火车需3个人干15-20分钟,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不高。每当看到弟兄们下班回来浑身沾满灰尘的情形,皮进军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快点改变这种现状。他便向公司提出研发铝矾土“智能平车机”的建议,得到公司高度重视,抽调骨干力量全力论证研制,终获成功。推广使用后,只要一按电钮,平1节火车仅用1人2分半钟就轻松完成,工人也不用上车直接接触货物,省时省力,干净利索,一年还可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200万元。随后,皮进军又同攻关小组一起研制出“自动码包机”、“自动卸车平台”等一系列生产作业机械,将装卸工人从“出大力、流大汗”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5】
吴洋同志担任天津通莎长途客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客运站支部书记,分管公司安全管理、车队运营及客运站党建工作,是一位年轻有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好干部。
一、勇于担当,带领团队创造安全管理骄人业绩
安全工作责任大、任务重,特别是在2015年度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吴洋同志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狠抓、严抓、细抓、实抓安全管理不放松,圆满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2015年度各项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在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上,他坚持带头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等上级部门召开的安全会议以及下发的安全文件精神,结合公司生产及变化,组织制定、修订完善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在日常工作中,一是积极组织落实安全生产会议制度,督促各部门落实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员工宣讲安全生产法规知识,组织各部门开展“道路运输平安年、安全生产月”等安全活动;二是严格按照公司安全生产检查、隐患排查制度规定以及集团公司等上级部署组织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工作,公司经理班子带队开展的专项生产、消防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组织开展集团布署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春季安全大检查、夏季安全大检查、冬季安全大检查工作。
二、勇挑重担,工作不分份内份外
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吴洋同志立即组织并带领公司人员参加了由集团公司部署开展的'津滨客运班线旅客运输应急工作。尤其是在担任了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职务后,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积极协调处理应急指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与站区办的工作协调问题、应急办公室人员防暑降温及办公需要的设施、应急车辆驾驶员的饮食,他都做了很好的协调解决。自开展应急运输工作以来,吴洋同志坚持每天提早来到单位,保障津滨三号线早班业务运行正常。在结束当日的正常工作后,再到津滨三号线应急办工作至当晚最后一班车结束。应急工作7个月以来,吴洋同志毫无怨言的放弃了全部公休日、节假日。受到全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
三、勇挑重担,为公司运营结构调整做贡献
在当前运营市场下滑的情况下,吴洋同志能够勇挑重担,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多年存在安全隐患的的内蒙古临河、东胜等线路车辆问题予以妥善解决。同时运营部线路开发工作中积极协调办理相关手续,拓展增收渠道。
四、 坚定理想信念, 带头接受“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吴洋同志积极落实支部书记主体责任,工作中时刻做到自重,自律,牢记党的宗旨,坚守理想信念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合资企业的作用,让每位员工看到企业党组织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引领作用。时刻为员工着想,支部书记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他的模范带头作用时刻在员工中闪光。
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认真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在完成繁忙的业务工作的同时加强党建工作,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坚持质量至上,注重思想入党,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总之,吴洋同志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是一位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好干部、好领导,是一位处处以身作则,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领导干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值得称赞的工作楷模。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6】
致敬劳模工匠|90后张洪宇:在焊花飞溅中铺就成长之路
车间里“焊花四溅”,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透过刺眼的焊枪弧光,时不时能看到电焊保护面罩后面一张认真专注的脸庞。他就是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钢构分公司焊工的张洪宇。
2008年,进入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就读高级焊工班;2012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十九冶集团下属分公司从事电焊工作。今年30岁的张洪宇,是个90后,已经从业十余年了。
“焊接对手的稳定力要求非常高,也非常考验忍耐力和躯体承受力。”张洪宇一边告诉记者,一边不自觉地摸了摸手背上被焊花烫伤后的疤痕,“温度高达几百、上千摄氏度的焊花一旦飞溅到工作服上,可瞬间将其穿透,在皮肤上烫出水泡。留下疤痕是‘家常便饭’,这些都是技艺成长路上的‘礼花’。”
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作风,在李仁全焊工大师工作室的带领下,张洪宇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攻克多项工艺难题。
在成都金融城三期河东片区锦言大桥项目中,与以往不同的是,锦言大桥不仅结构复杂、焊缝较多、操作空间狭小,而且其首次采用q420qd板材,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可借鉴的工艺。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及使用寿命,作为焊工大师工作室成员的张洪宇,反复进行试验,最终从焊材、焊剂、层间的温度控制、焊接参数,以及操作方法的选择制定了一套完整可靠的工艺,为后续的有序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填补了公司施工记录中的空白。
在成都市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三标段)项目中,钢箱梁跨度大、焊缝长、工期紧,内部大量的对接接头、坡口角接头、t型角接头等多种不同焊接位置,而且多种各类接头形式大多数要求熔透,焊缝要求级别高,因此如何保证钢箱梁焊接质量是该工程最大的难点。针对重重难点,张洪宇在以往的焊接工艺上进行了改进,从原来的手工焊接改变为焊接效率高焊缝质量稳定的埋弧自动焊。同时设计了合理、高效的工装胎具,使焊缝探伤合格率、外观成型又得以进一步的提高,从多方面对钢箱梁的焊接操作提供可靠的保障,确保焊接质量。
“我印象最深的是参与增援公司承建的g4216线屏山新市至金阳段高速公路溜筒河特大桥工程,该工程为上承钢管行架架拱,结构复杂,焊接难度大。”张洪宇回忆道,这些钢管市面上没有供货商,全靠自己焊接制作。业主要求达到一级探伤缝,外观成型宽度不能宽于20毫米、高度不能高于3毫米,且圆滑过渡。
“那时现场安装件较为恶劣,要一直保持弯腰蹲马步的姿势,蹲久了,腿也有些颤抖,但我不能停下。”为达到质量要求,必须要一次性完成焊接,一圈焊缝基本要4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洪宇一直坚守在一线生产建设,在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配套设施工程商贸大道主线桥钢箱梁工程、g5京昆高速公路绵阳至成都段扩容项目等多个工程项目中也有他的身影。凭着能吃苦的劲头,张洪宇逐步成为焊接技术能手,仅2021年就拿下了郫都区第六届青年职工技能大赛一等奖、重庆“巴渝工匠”杯公路建设技能竞赛焊工组金牌,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劳动技能竞赛第一名等佳绩。
“现在,技术和材料更新换代很快,作为平凡的一名焊工,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取经,多多积累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焊接水平。”展望未来,张洪宇坚信道,“只要肯奋斗,人人都有出彩机会。”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7】
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个时代的杰出劳动者,都有着时代的烙印与各自的风采。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又有哪些让人惊喜的风貌呢?也许,在00后孟凡东身上,我们能够找到最佳答案。
把劳动的种子种在内心最深处
2015年秋天,当还是懵懂少年的孟凡东,进入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第一次进入钳工实习车间,他便知道这就是自己要走的路。路的这头,是热爱、是着迷,而路的那头,是梦想、是目标。被台钳吸引的孟凡东,开始与之结缘。从初相见的惊喜,到后来的钟爱,孟凡东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尝试着制作各种工件。在少年壮志中,台钳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通向未来的纽带。
劳动苦吗?孟凡东曾经很多次面对这个问题,他从不否认;但他更知道,劳动也会使人快乐。从那时起,成为一名优秀钳工的种子就埋到了他的内心深处,随着时间和不间断的努力生根发芽、而后变得茁壮。
孟凡东在技能训练时,有一种跟自己“较劲”的精神。第一次接触盲配件训练时,孟凡东已经满足课堂要求的作品一次次被自己否定,直到凌晨两点,他才制作出一个能让自己“看得上眼”的作品。
在孟凡东看到,这件事对他的成长之路至关重要。他知道,所谓热爱,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坚持到底。对于他来说,劳动的苦,都融化在进步的甜里。
让匠人精神浇灌青春的繁花
为备战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距离比赛还有8个月的时间里,孟凡东将12本指定教材,15300多道题目,背得滚瓜烂熟。2021年4月,孟凡东开始苦练技能。每天早晨5点起床背书,7点开始实操训练,一直训练到晚上12点,然后继续背题到凌晨2点休息。在训练期间,保持一个动作一站就是一天,干一整天下来腰酸背疼。可他没有叫苦,仍旧一如既往地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坚持,他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获得徐州市选拔赛第一名,江苏省选拔赛第三名,最终获得冲刺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在灯火通明的全国比赛现场,面对耀眼的灯光、围观的裁判、直播的镜头,表面淡定的孟凡东,心里开始有些紧张。虽然心理上有波动,但在技术上,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在台钳比日常训练高十公分的情况下,他一边快速打磨,一边积极适应。很快,在作业中习惯全身心投入的孟凡东,就忽略了灯光、镜头和围观,进入到了工具与工件交错的世界里。
尽管当时的气温只有13摄氏度,但长达6小时的比赛,让孟凡东的脸上、面前的工作台上,全都是大汗淋漓之后的痕迹。当比赛终于结束,孟凡东瘫坐在工具箱上十几分钟,缓过来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那种脱力的感觉。”凭借着赛前两百四十多个日夜的磨练,他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了精度高达0.01mm的旋转组合体工件,出众的作品,赢得了评委的声声赞许,最终他以超第二名10.15分的好成绩获得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赛项第一名的荣誉。
让耀眼的荣誉照进日常工作的现实
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荣誉的同时,孟凡东总是想着,要把荣誉转化成动力,要把匠心融入到岗位。他说:“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生命’,我想把竞赛的精神带到我的工作里,把起重机也做成我手中的工件。”这是他的初心,更是他的宣言。大吨位起重机结构复杂、零件多样、调试困难,但他从不畏惧,尤其在新产品调试上,一个工况一个工况试、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一点一滴进行总结,他根据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易错点制作出了10余套试卷,为大吨位调试新进人员的迅速培养提供了细致的测试基础。
年仅22岁的孟凡东,早早便成为省级李戈技能大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参与了配重互换性、降低超早期压力调整反馈等攻关项目3项,他参与降低产品回转晃动等qc质量改进项目2项,其中1项获二o二一年度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工作之余,他还配合工作室其他成员完成《回转减速机啮合间隙调整操作规范》等操作规范3项次。
对于00后的孟凡东来说,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启,他说,自己将点滴积累、不断精进,绝不虚度一寸光阴,并且将通过向身边的榜样看齐,不断在工作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劳模工匠典型人物事迹材料【篇8】
全国优秀教师宁征:朴素情怀育“幼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专业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面对这些光环,宁征说:“我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孩子们快乐地成长”。青岛实验幼儿园从上世纪90年代建园初期的51个孩子,到现如今的1600个孩子,从一个长满杂草的小院到如今7个分园的办园规模,每一天的变化她都亲历见证,每一步的成长她都如数家珍,唯一没变的却是她质朴的情怀。“我觉得我这份事业像自己的一个孩子,生了它,养了它,也越来越离不开它。”
—宁征
建园初期2000字评语感动家长
“我拿着一串钥匙和三个素不相识的老师,先把杂草丛生的幼儿园清理干净,用两个月的时间招了51个孩子。”1993年,在宁征从教的第12个年头,她接到教育局通知到市实验幼儿园做园长。实验幼儿园是什么概念?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什么?这些没有人告诉过她,甚至连幼儿园都只是一所闲置多年的房子。清理卫生、筹备开园、宣传招生……两个月后,她们迎来了第一批入园的51个孩子。
“那时候在幼儿园孩子们的一日活动封闭单一,除了上课就是排队,盥洗排队,吃饭排队,上厕所排队,户外活动要排队……然而,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盥洗间。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自由,同伴间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嬉戏,说说悄悄话。”这是宁征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幼儿园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她认为这不是幼儿园本来的样子,孩子的天性需要得到释放。“我们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去码头,游海港,孩子们变得快乐了。”为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她带领孩子们走向社会,感受自然,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孩子们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在当时的年代,她大胆的创新,做出了和其他幼儿园不一样的改变,市实验幼儿园也很快成为全市优秀幼儿园的“样本”。“过完年,我们的孩子又增加了50多人,这也体现着家。 长的认可。”宁征说,从家长对新幼儿园的陌生到接受,用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而这也得益于她当时很多创新的想法,比如每月一次敞开园门,邀请家长进园了解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老师在期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为每一个孩子写一份2000字的评语,而每一个孩子的评语宁征都要看一遍,这些深深打动了家长,成为幼儿园早期“开放教育”的萌芽。
不断创新8本专著谈“开放教育”
“1995年,第二所幼儿园开园,由原来的4个班扩展为8个,在园的幼儿达到260人。”宁征说,既然“开放教育”回馈给她那么多惊喜,她就应该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因此,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正式确立了《幼儿园开放教育》研究课题,并与1998年和2000年先后编辑撰写出版了《开放教育文集》,至今,她已经出版了8本专著,而“开放教育”早已成为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我们好不容易研究的成果让别人学去了,那我们还有什么 优势?”教师杨柳在实验幼儿园工作了10年,也见证了幼儿园的成长,她告诉记者,每学期都有挂职园长到幼儿园学习,但宁征却这样告诉她: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我们就为这份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不怕别人学东西,别人学了我们可以再研究,再创新。如果说宁征是教育家,那么她早在20年前就是了,但20年后,她却依然走在这个行业的前列,正是“创新”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春种秋实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
“如今,我们依然坚持开放教育,活动主题是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社区、家乡名胜,多彩的节日,社会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等。”据宁征介绍,现在幼儿园仍以“开放教育”为主线,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围绕季节、节日等话题开展,如《春天来了》、《美丽的秋天》、《冬天我不怕》、《我们的社区》、《好朋友》、《美丽的家乡》、《欢欢喜喜过大年》、《好妈妈》、《端午节》、《中秋节》、《我喜欢的海洋动物》、《海洋之舟》、《我要上学啦》等被列入“开放教育”各年龄班幼儿探究的主题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自由、自主、开放、快乐的探究学习,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比如《欢欢喜喜过大年》是大班孩子的一个常态主题,通过“喜迎年”、“年怎么过”、“我家过年”三条主线展开,到春联、年画、中国结等新年元素让孩子动手制作,再到邀请爸爸妈妈进园欣赏自己的作品……家园间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共度新春佳节的到来。
开放教育,很简单的几个字,宁征却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她还围绕着“开放教育”研究,除了先后编写出版了8部专著外,每年接待国内外来访者千余人,举行专题观摩研讨活动几十次,为国培、省培、市培班举办“开放教育”。